NBA规则的历程是怎样的
历程:
NBA从46年开始至今,已经有接近70年的历史了,这么多年,出现了一个个天赋异禀的巨星,而NBA的规则也有了许多改变。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来NBA规则的重大转变,顺序是从古到今。此文仅针对球场上的规则变化,球场外的转会或薪酬规则不会提及。如库西建立球员工会,奥斯卡罗伯特森自由转会规则,71年海伍德法案,84年伯德条款、近年的阿里纳斯条款这一类的都不会提及。
NBA出现之前的现代篮球的核心规则的确立:
1、1892年,史密斯十三条基础规则,标志着篮球这项运动的真正出现。
2、1897年,篮球的参与人数由原来的18人改变为10人。
3、1896年,确立每次投篮得分为2分。而在此之前,每次投篮是3分的。
4、1915年,允许球员在运球之后投篮。原始的规则是运球后不允许投篮,必须传球,让接球的球员投篮。
5、1936年,篮球成为奥运会项目。决赛上美国队19比8击败加拿大夺得第一枚篮球奥运金牌。
6、1937年,规定了每次得分后把球权交给对方球队。而在此之前,每次得分后都是双方在中厅脊圈重新跳球的。
7、1940年左右,三秒区建立,进攻球员不能在三秒区内呆超过三秒。
8、1944年,防守干扰球。防守干扰球规则是NBA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出现这个规则是因为当时一位名叫鲍勃库兰的球员。这位球员身高2.13米,绰号山丘,在大学时期和乔治麦肯当过对手,但却没打过职业联赛。据说空接灌篮也是这位人兄发明的。鲍勃库兰虽然没打过职业联赛,但却曾在1948年与1952年两次带领美国队夺得奥运会篮球金牌。
然后就是NBA的时代了,1946年美国职业篮球联盟成立,确立了两项沿用至今的规则:每场比赛总共48分钟以亏铅及六犯离场。
NBA第一任主席是(当时还叫BAA)莫里斯普多诺夫
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NBA规则的重要变化。
一、1947年,禁止区域联防。篮球本来的规则就是可以联防的,但从40年代职业联盟建立时开始,为了减少进攻难度,便确立了禁止联防的规则。
二、1951~52赛季,NBA三秒第一次扩宽,由6英尺扩大到12英尺。这是为了限制NBA第一位巨人乔治麦肯的威力。
注意狭窄的三秒区,乔治麦肯篮下接球然后得分。这是6英尺宽的三秒区。
三、1954~55赛季(规则变迁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赛季)。
1、提出了24秒进攻时限规则。NBA以前的比赛由于没有24秒限制,球员为了胜利会不断的传球运球拖延时间来保持进攻优势,场面沉闷,更出现了19比18这样的历史最低得分记录。于是当时锡拉丘兹民族队(76人前身)老板丹尼比亚松提出了24秒进攻时限的规则,以此增加比赛精彩程度,挽救了当时的职业联盟。
至于为什么进攻时限是24秒,则是因为丹销伏好尼比亚松本身并不打篮球,但是他非常热爱篮球。研究过许多场比赛的boxscores之後,他发现,每一队平均每场出手投篮次数约为60次。也就是说,两队一场比赛要出手120次左右。每场球48分钟乘以60秒等於2880秒。2880秒除以120,刚好是24秒。
2、每节比赛团队犯规超过5次,对方获得罚球。
3、引入进攻犯规,并计入个人六次犯规里面。
四、张伯伦。把这个名字单列出来,是因为牵涉到这家伙的规则变更是历史最多的。
1、1956年,罚球者不允许篮球遇到篮板篮筐前脚跨过线。这里解释下,其实张伯伦应该并不是罚球时直接起跳扣篮。而是他在罚球出手篮球还没有碰到篮框前,就冲过去空接(当时的规则应该是罚球出手后人就能移动了),说穿了并不神奇。话说这也是属于进攻干扰球的一种。张伯伦在堪萨斯大学时就已经遇到敌人用规则来限制他了。当时的报纸,写着禁止张伯伦罚球时扣篮的规定。
2、进攻干扰球。为了限制张伯伦篮下的二次进攻而制定。
3、1964~65赛季,把三秒区宽度由12英尺扩大到16英尺。
上图是张伯伦早期下快攻时的情况,可以看到那时的三秒区比现在的狭窄一些。
此外,还有如不允许空接,不允许底线发球时高过篮框等限制张两万的规则,由于不太重要就不详细说了。
五、1966~67赛季,防守三秒。重新定义区域防守细则,引入防守三秒规则。早在1966~67赛季,联盟为了限制张伯伦与拉塞尔这类内线变态,便已经实行过近似于现代的防守三秒规则。这条规则直到1981~82赛季取消。
六、1976~77赛季,中线发球规则。在比赛最后两分钟,拥有球权的球队叫暂停,能选择在中线罚球。这个规则丰富了比赛最后时刻的战术安排,出现了不少经典绝杀。
七、1978~79赛季,hand-checking。允许防守方只要不阻止对方前进,是可以保持用手接触身体的。
八、1979~1980赛季,引入三分线。三分线的出现,让那些射手有了更大的价值。
九、1981~82赛季,规则变迁史上重要的一个赛季。
1、取消防守三秒规则。现在的内线能够像1966年以前那样呆在禁区不动了。像马努特波尔、马克伊顿等运动能力差但身高臂长的内线防守者直接受益。
2、非法防守规则修改细化。简单来说就是禁止包夹无球球员,防守者必须紧跟自己防守的人(注意,并不是说禁止包夹持球球员,说没有联防时代没有包夹的是球盲)。
这两条规则特别是第一条无疑是有利于内线的,或许当年联盟是为了三分线出现而补偿内线。但在此之后,确实是出现了以四大中锋为首的内线盛世。
上面是不允许联防与允许联防时防守者的站位的区别,如果按照有非法防守时代的规则,红框球员已经违例。不允许联防不等于不能包夹,但由于规定了防守者要跟紧自己的防守人,所以只能在换防时进行包夹。
规则并不是绝对的,总有球队能绕过游走在规则边缘,如活塞对付乔丹便是例子。
十、1988~89赛季,乔丹规则(并不是活塞坏孩子军团执行的那个乔丹法则)。也就是反孤立单打规则,如果进攻队在圈顶外或无球一侧放置3名或3名以上的队员,应宣判违例。由于当时乔丹的突破得分根本无法阻挡,所以公牛队的战术就是其他三个人拉开到一侧,由乔丹在另一侧单干,让能力超强的帮主强吃防守者。而许多专家指责NBA表演性质大于竞技,违背了篮球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了缓解这些指责声音,于是联盟出台了这个限制公牛队乔丹单调打法的规则,
十一、1990~91赛季。
1、恶意犯规规则。恶意犯规将被判两罚一掷。而且,通过主裁判的判断,没有明显对球犯规的意向,或者违反常规有可能导致伤病的犯规动作将导致犯规球员被驱逐出场。
如果说88~89赛季的反孤立单打规则是不利于公牛,那现在这条规则则是有利于公牛了。恶意犯规规则的出现,直接废了活塞坏孩子军团一半武功。让活塞那些脏手段不能再肆无忌惮的实施,也就是这个赛季,乔丹终于跨过了活塞。
2、特伦特塔克规则。由于1990年尼克斯VS公牛,比赛还剩0.1秒,塔克接队友马克-杰克逊发出的界外球转身投中三分,最终帮助尼克斯取胜,但赛后公牛队提出抗辩。
于是,NBA确立了如下规则:发球后球立即出界至少需要0.3秒;投篮时间至少需要0.3秒;球员在罚球中取得球权并叫暂停至少需要0.3秒;补篮至少需要0.1秒。
十二、1997~98赛季,建立合理冲撞区。规则规定在NBA的球场中,篮下以篮筐的中心为圆心,以4英尺(1.2米)为半径的半圆,此区域被称作合理冲撞区。站在圆弧线以内,只要防守队员与进攻队员有身体接触,都可能会判防守犯规。在合理冲撞区内,在对方进攻时,防守球员如果垂直跳起来不会被吹罚犯规,不跳或移动身体后起跳造成身体接触就会被吹罚防守犯规。
篮框下面那个弧线,乔丹时代没有那弧线的。这个弧线之内就是合理冲撞区。
这个规则出现,让内线站在篮下造进攻球员进攻犯规变得十分困难,有利于外线突破上篮。同时,个人觉得这个规则是有利于奥尼尔的。90年代,在篮下造奥尼尔进攻犯规是防守这头不可一世的大鲨鱼的办法之一。而出现了合理冲撞区之后,造奥尼尔进攻犯规变得困难了。当然,外线摇摆人也可以冲进去造奥尼尔防守犯规,但毕竟够胆子冲撞奥尼尔的外线还是少数……这也是后来几年奥尼尔在禁区变得更加无法防守的原因之一。
十三、背身五秒规则。1999~2000赛季,源于马克杰克逊无休止的背打,联盟禁止背打超过5秒。
十四、限制以及禁止hand-checking。
1、1994~95赛季,联盟规定只能球员背筐时只能用前臂顶防,而不能用手。
2、1999~2000赛季,规定进攻球员和防守球员均不可侵犯对方已占据的位置,防守者不得以前臂,肩膀,屁股或者手改变或阻止进攻球员的进攻路径。以抓,拍击,搂抱等方式减缓或干扰进攻球员同样视为非法。
3、2004~05赛季,完全禁止hand-checking。
完全禁止hand-checking后,联盟下赛季的平均得分、平均命中率、抢断从上赛季的93.4分,43.9%命中,7.9次抢断变成了97.2分,44.7%命中,7.5次抢断。
有handchecking与没有的区别。
十五、联防与防守三秒。
2001~2002赛季,联盟允许联防,取消非法防守规则。并重新开始引入防守三秒规则。重型内线不能像以前那样整天呆在禁区了。
其实联防和不允许防守三秒是相互制衡的。联防是为了加强防守外线突破,但由于有防守三秒的规则,禁区被放空,让球员突入被重型内线封盖的几率降低。但是,因为与其同时又禁止hand-checking,应该认为现在的规则对于突破能力强的外线的限制是比以前的时代变小的。也是因为如此,大量运动能力强的小个子球员出现,也就是现在的控卫盛世了。而对于内线,联防下的包夹让他们在内线狭小空间显得更加挣扎,也是内线攻击力弱化的重要原因。
十六、2006~07赛季,零容忍规则。NBA球员现时在场上要当一个乖宝宝了,因为若他们向裁判抱怨,则会被判技术犯规
十七、2009~10赛季,走两步规则。允许球员在接球后走两步。很多人用这个规则来黑詹姆斯,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詹姆斯早期的确是走步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持球突破时发生的。接球后允许走两步对詹姆斯或其他球员的有利程度是差不多的。
总结,其实在NBA发展过程中,规则的变化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像是防守三秒对内线的影响。第一次实行防守三秒规则,让大个子不能随意伫立在禁区,是1967年。带来的后果是除了摩西马龙这个异数外,70年代早期~80年代早期内线巨星的整体质量比60年代成长的张伯伦、拉塞尔、瑟蒙德、威利斯里德、天钩这一批要差一个档次。直到81年取消防守三秒,接着80年代到90年代出现以四大中锋为首的优质大个子喷涌。然后2001年再度实施防守三秒等有利于小个子突破的规则,便是现在的大个子内线凋零,控卫盛世。规则的威力可见一斑……
目前NBA跳的最高的是谁
知道NBA中谁跳得最高吗?
土豆韦伯:晌正120厘米(估计这小子是地球上蹦的最高的。。。)
佛朗西斯:114厘米(偶像啊,有弹跳,有速度,有技术。。。。就是太独。。。)
卡特:111厘米(扣篮他可是出神入化了,又不是很矮,爆发力又强,就是玻璃脚啊,哎)
威而金斯:104厘米(80年代这是很惊人的!精华!可惜。。。。老被压着)
乔丹:98厘米(别激隐明动!不是垂直跳最高的,但他是综合弹跳最高的,他跑跳达160厘米,NBA里很少有,有朋友说他直跳120,我翻了几本说,确实这么说,不过我这也有根据啊,那就都写出来给大家参考吧!)
科比:97厘米(很卓然了)
麦迪:93厘米(我看他跳的不是很高啊!?怎么??)
加内特:90厘米(不是最高,但有身高臂展,没法子)
里查德森:98(没听说过?!哦,知道了,今年的扣篮NO1)
梅森:102(扣篮大赛第2?!怎么比第一高?)
大鸟博得:73厘米(不是叫大鸟吗?!怎么这么衰啊???哦,原来HIS NAME IS BIRD。。)
艾佛森:110厘米(很不错了,一开始我看杂志上是97,有人说是110,群众意见第1)
马布里:101厘米(看不出!)
德雷克丝勒:90厘米(不是说比乔丹厉害?哦,他跳的高度不是很高,可是跳的距离灶谨告远吧。。。不是叫滑翔机?)
以上是比较有名的一些NBA球员,大家如有要求可以跟贴。
另外其实NBA里还有很多弹簧人,自90年代扣篮大赛就有很多垂直跳都上了100,可是除了跳就没别的了。。。。。。。。所以。。。呵呵
这个问题以前百度知道有人回答过,我承认使转过来的,呵呵
NBA历届总冠军表
截止到2019年5月24日,NBA历届总冠军表如下:
扩展资料
NBA总冠军的奖品如下:
1、冠军奖杯
拉里·奥布莱恩冠军奖杯自1977年开扮返轮始使用至今,这个名称是用以纪念前NBA主席世绝拉里·奥布莱恩,奖杯由14.5磅纯银打造,外层镀上了24克拉纯金,高度为2英尺。
2、冠军戒指
对于动辄一年几百几千万收入的NBA球员来说,戒指本身的物质价值很低,但其所蕴含的冠军意义令球员神往。
3、现金奖励
以2018年为例,冠军金州勇士队获得了3541896美元的奖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厅信度百科—NBA总冠军
NBA历史十大纪录片
NBA历史十大纪录片盘点!乔丹《最后之舞》进不去前三!
2020年既见证了NBA因新冠疫情而停摆,也成为了NBA的纪录片之年。《最后一舞》和有关詹姆斯“决定一”的纪录片相继播出,让没有比赛可看的球迷被带回过去,走进球星的内心。意犹未尽的球迷们会询问,还有哪些高水准的NBA纪录片可看?为此,《ClutchPoints》记者JustinAlvarado就撰文评选了10大NBA(篮球)纪录片。
10、胜利时刻:雷吉-米勒VS纽约尼克斯(WinningTime:ReggieMillervs。TheNewYorkKnicks)
虽然标题为“胜利时刻”,但不管是米勒还是尼克斯,都未能触摸最后的总冠军奖杯。尽管无缘总冠军,但本片精彩讲述了1994到1996年之间步行者和尼克斯的经典对决,这也成为自《最后一舞》后又一条有趣的故事线。这期间双方的那闹顷些比赛,构成了这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从纽约和印第安纳的城乡之争,到米勒在1995年令人不可思议的8.9秒内连得8分,本片都囊括无余。
9、坏孩子军团(BadBoys)
如果你对《最后一舞》如痴如醉,那么本片中另一条只是稍稍提及的故事线也同样值得关注。本片讲述了活塞在1989和1990年连续夺冠的历程。有趣的地方在于,本片以新鲜的触角讲述了在NBA史上名声并不算好的一个团体,尤其是片中对“微笑刺客”以赛亚-托马斯的一段采访更是点睛之笔。作为NBA史上最富争议的球队之一,人们对“坏孩子”活塞有自己的爱憎,但不管立场如何,本片还是可看性十足。
8、凯尔特人/湖人:第一世仇(Celtics/Lakers:BestofEnemies)
没有哪两队比凯尔特人和湖人更有渊源了,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也都拥有了各自的舞台。在《最后一舞》之前,讲述上世纪80年代凯尔特人和湖人对抗的这部纪录片也曾风靡一时。在他们的巅峰期,魔术师和伯德都曾被认为是联盟最出色的球星,上演了最伟大的对决,给球迷带去无尽欢乐,也促进了联盟的繁荣。再加上好莱坞影星马克-沃尔伯格和知名歌手IceCube做旁白,使得本片绝对可被列入球迷的收藏清单之中。
7、卡特效应(TheCarterEffect)
本片详细讲述了卡特绵延多年的NBA生涯,从他当初登陆NBA,到他如何提振猛龙,和兄再到他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本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猛龙尽一切努力想要建立持久广泛的球迷基础之时,恰好卡特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在加拿大建立起了篮球文化。再加上本片是由勒布朗-詹姆斯和马弗里克-卡特出任制片人,由猛龙死忠Drake担任解说,因此,对于想要了解卡特这位刚退役的前巨星的球迷而言,本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纪录片。
6、不只是一场比赛(MoreThanaGame)
如果你的播放列表中有迈克尔-乔丹的话,自然也不会少了詹姆斯。本片是这份榜单中最被低估的纪录片之一,主要讲述了詹姆斯起自微末,随后在俄亥俄州阿克隆的高中篮球界声名鹊起,并最终成为球星的过程;本片深入剖析了詹姆斯和他的队友们,包括SianCotton、DruJoyceIII、WillieMcGee和RomeoTravis等,是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全镇居民谈资的过程。不管你对詹姆斯持何种态度,本片都是不容错过的。
5、艾弗森(Iverson)
除了跨过泰伦-卢和对训练大放厥词外,AI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艾弗森曾精确再现了所谓偶像的整个生活。在凭借眼花缭乱的控球在联盟烙下印记前,他在贫穷中长大,且很早就得面对生活在一个种族矛盾激化的城镇的残酷现实。本片讲述了他早年面临的争议,他又是如何扭转人生,直到在1996年被选为NBA状元秀。从那之后,他迅速蹿升为联盟的天才后场球星,并对NBA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最后一舞(TheLastDance)
乔丹和公牛自然明白该如何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本片最成功之处在于,让球迷们可以第一人称视角,广泛地吸取此前从未能了解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乔丹是极度自信的,却不知他的自信到底到了何种程度。《最后一舞》终究成为史上最令人眼界大开、最深刻,也是最为成功的唤弯袭纪录片。
3、闭嘴,好好打球(ShutUpandDribble)
本片主要讲述的是在北美职业联赛的运动员之间所形成的,与社会和政治问题有关的氛围,让人们领略到从NBA早期到今天,球员们都经历了什么。此外,本片还将触角伸向许多超巨所遭遇的双标对待、“奥本宫事件”、着装令的施行,以及NBA如何在詹姆斯等球星推动下走到今天等。
2、离开拜亚斯的日子(WithoutBias)
本片带人们重温兰-拜亚斯的整个悲剧人生。他被凯尔特人选为1986年榜眼秀,被普遍看好将成为下一个乔丹。然而,在选秀结束2天后,他却因过量吸食可卡因而猝死。他的猝死震惊了世界,也成为NBA史上最重大时刻之一。
1、篮球之梦(HoopDreams)
一部绝对的杰作,知名影评人RogerEbert将本片誉为上世纪90年代的最佳影片,甚至有人为本片在199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受冷落而鸣不平。这都是因为本片以迷人却令人心碎的视角,讲述了篮球是如何成为人们的避风港,触及到了在美国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诸如社会、种族和阶级等问题。全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两位来自芝加哥贫民窟的年轻人ArthurAgee和WilliamGates是如何努力想要实现NBA梦想的。